圈線在縫紉機勾線機構應用
針桿機構、勾線機構、挑線機構和送料機構是實現(xiàn)縫紉目的的4大主要機構,也是各種專用縫紉機*基本的機構。
勾住線環(huán)的機構稱勾線機械,它承擔著勾線、分線、過線、脫線及放底線的作用。
常見的成縫器有旋梭、擺梭、線鉤、旋轉鉤、叉鉤等。旋梭擺梭多用于雙線鎖式線跡的縫紉機、套結機和鎖眼機上。彎針多用于鏈式線跡縫紉機,繃縫機和二、三、四、五、六線包縫機上。叉鉤的主要使用對象是單線鏈式線跡縫包機、仿珠邊機等。旋轉鉤多用于單線鏈式線跡縫紉機和釘扣機上。旋轉鉤勾線時所不同的是*后一線環(huán)進入前一線環(huán)(自連線環(huán)),線鉤勾線是線鉤與直針、線鉤與線鉤之間相互進入互連線環(huán)連續(xù)交叉形式的不同。
入圈
成縫器**在針的側面穿入針線圈的過程稱為入圈。形成良好的線環(huán)就是為了讓成縫器的鉤尖可靠進入作準備。針線圈越大或越穩(wěn)定,則成縫器穿入線圈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成縫器相對于安裝位置稍有差異也能順利入圈。
為了使成縫器鉤尖能夠在針桿上升適當?shù)臅r間內進入直針線環(huán),在針桿高度正常的情況下,工業(yè)縫紉機多數(shù)規(guī)定針桿到達*低時上升2.2~2.5mm,旋梭或線鉤尖到達直針中心線上,并在針眼上方1.5~2.5mm處交匯,與直針后平面之間保持0.05~0.1mm間隙。如果是雙直針、單彎針勾線(如繃縫機),則是以線鉤與短直針的配合尺寸為依據(jù)并兼顧長針進行調試。
不同機器有不同的調試原則和配合尺寸,對于不同種類設備除了按照說明書規(guī)定的參數(shù)調整外,還應視成縫器形式和縫料等條件,根據(jù)縫料、縫線和縫制中的特殊需要以及機械磨損情況,適當提前或推遲鉤尖與直針的重合時間,即與針眼上方的交匯位置變化來彌補某些不足,以克服線鉤不能準確進入線圈造成的跳針和收線**等故障。
成縫器中線鉤尖的另一面向外凸出或呈斜面是為了入圈后將縫圈擴大,有利底面線交織,線鉤的另一凸出面還有形成底線三角線圈的作用。
退針
當線圈被成縫器勾住后,機針從縫料中退出的過程稱為退針。退針時縫線的一部分通過長針槽退出縫料,這是借助于挑線機構來收緊縫線。機針在剛退出縫料時,機針線圈已被成縫器勾住,處在擴大或控制運動中??p線在長針槽與機針發(fā)生相對運動前與針眼上緣及下緣發(fā)生磨擦,這種磨擦對縫線強度影響很大。為減少磨擦,機針眼出線一側下部作槽口設計,是為減少退針時縫線的磨損,提高縫紉質量。筆者建議選用品質好的機針來防止縫線的損傷。